东方风来满眼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点,会分辨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如果围绕主题意思选材并安排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点,会分辨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如果围绕主题意思选材并安排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问题探讨、教师点拨。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几句歌词里面的老人是谁?中国的南海边指哪里?1992年他在中国的南海边做了什么事情?(老人指邓小平,中国的南海边指深圳,1992年他在深圳视察)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这些问题。 
【新闻相关知识点】 
本篇课文在体裁上属于新闻,那么,什么叫做新闻呢?它有哪些特征?分为几类?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新闻文体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凡报纸、电台、电视常用的体裁都是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编后等都是。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内容真实,报道快速。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快速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主要分为消息和通讯两种。 
消息有六要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因其中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w,故也称“五个w”和“一个H”。其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几部分构成。 
   通讯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 
 相似点  | 
 都用事实说话,都追求时效性,但通讯的时效性比不上消息。  |  
| 
 比较项目  | 
              消息  | 
            通讯  |  
| 
 语言表达  | 
 语言简洁、明快、准确、客观公正。  | 
 语言详尽具体富于情感,多借助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  
| 
 内容含量  | 
 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 
 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更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  
| 
 记者、作者态度  | 
 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 
 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  |  
| 
 形式  | 
 一则写一件事,短小精悍,直截了当,形式简单。  | 
 常围绕一个主题写几个人几件事,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艺术表现和作者的议论。  |   
【写作背景介绍】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艰难。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对改革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再巡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的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内容分析】 
1、本文的新闻事件是邓小平视察深圳,因此,邓小平同志的言行是本文引人注意的地方,请简述邓小平在深圳的行踪,并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说说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后练习一)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 
 日程  | 
           活动内容  | 
            谈话内容  |  
| 
 第一天  | 
 小平同志到达深圳火车站,桂园谈话和参观市容。  | 
 “特区姓‘社’不姓‘资’ ”(核心观点);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 
 第二天  | 
 小平同志在国贸中心大厦的考察。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硬”, 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  
| 
 第三天  | 
 小平同志在华侨城考察(观赏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在回迎宾馆途中的重要讲话。  |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 
 第四天  | 
 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了重要讲话。  |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闯出自己的“好路”“新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 
 第五天  | 
 小平同志前往珠海特区途中的谈话。  | 
 搞改革开放就不要怕犯错误,有错误要及时改正,“要搞快一点”。  |   
深圳谈话的意义: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使深圳及全国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2、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结合课后练习二) 
    教师提示:这里涉及文章的选材和立意之间的关系,即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围绕中心选材,材料的选择要为中心服务。在通讯中立意与材料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明确:选材上,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3、这篇通讯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结合课后练习三) 
明确:平易近人、和蔼可亲(P26小平同志看到这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景象,十分高兴。正如他后来说的:“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高瞻远瞩、雄视天下(P26他补充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求真务实(P27在谈话中,小平同志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谈到这里,老人家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敢想敢做(P29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审时度势(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再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4、你认为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有哪些特点?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结合课后练习四) 
    明确:① 题目一语双关,简洁、含蓄、耐人寻味。一方面表达了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② 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南国之春的特色,借以烘托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所带来的改革春风,以及人们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附:《春天的故事》歌词        曲:王佑贵   词:叶旭全  蒋开信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