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语文抢分技巧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6-20  | 
 
 
 支招高考前语文抢分技巧 
 
阅读:要明确文体特点,整体理解把握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上海卷高考题强调时代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生活,同时兼顾各种文体的风格特点和难易程度,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年的现代文阅读,考生在重点掌握散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外,不要忽视说明文、人物访谈、演讲稿等文体特点的复习。文言文阅读文本通常第一篇为人物史传等记叙类文本,第二篇是议论、说明类文本。今年考生可关注小品文、书序赠序等的阅读,明确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 
 
  
 
阅读部分的试题会强调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联系,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涉及到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个方面。考生阅读时一定要确立整体把握意识和鲜明的文体意识,以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近年来鉴赏和评价能力成为高考的检测重点,且鉴赏评价试题逐年增多,考生应予以重点关注。此外,从文本的两处或多处细节入手,用比较、辨析异同的方式考核整体把握能力的比较理解、分析题,也是近年试题的“亮点”,如2009年秋考卷第7题、2010年春考卷第7题、2011年春考卷第25题等,也应引起考生重视。 
 
  
 
诗歌鉴赏部分的题型趋于稳定。名句默写建议以高中课内背诵和初中三个版本的共同背诵篇目为主,要知其音、明其意、不误写。第1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也应以课内为主。第2题多为选择题,从内容、手法、主旨等角度全面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要仔细甄别正误。第3题为鉴赏评价题,要仔细审题,注意答题的角度和要求。总之,要从品味语言入手进而品评技巧,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体会意境,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历史背景来领悟主旨。 
 
  
 
作文:应重点关注命题作文 
 
  
 
高考作文题自2009年春考卷的“四盏灯”,2009年秋考的“郑板桥书法”,以至2011年的春考卷“两人对树苗采用不同栽培方式而获得两种结果”近似寓言的生活故事,近三年已连续五次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依据上海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一贯原则,笔者认为,2011年的秋考作文命题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化。考生们在认真备考材料作文等作文类型时,更应关注命题作文的训练。《上海卷考试手册》对写作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准确把握题意”。材料作文的审题固然马虎不得,命题作文的审题同样至关重要。上海卷作文命题向来倡导开放性、思辨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为考生创设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因而命题作文题目中大多具有指代词或比喻、象征性词语,内涵丰富深邃。如2007年的秋考题“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的秋考题“他们”。考生审题时应当注意要用本体置换喻体,指出象征义;用代词所代的对象去置换题目中的指代词。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作文热身题] 
 
  
 
1.人,总是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虔诚,更要有所仰望…… 
 
  
 
以“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请以“让思想长出翅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来到越国居住,结果日子过得贫穷不堪。这个鲁国人问别人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语文篇·大作文] 
 
  
 
高考作文要注重展示“语言”的个性化 
 
  
 
  
 
语文,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语言+文章”。语言,是有声的,我们称之为“口头语言”;文章,是无声的,人们叫它为“书面语言”。而高考,就是检测你的“书面语言”。这“书面语言”,可以说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优劣的当场全面评估。在高考的作文沙场上,我们要尽量显示出自己的语言个性色彩来。你可以选择下面三种语言表达形式中,最适合你的口味之一来做文章。 
 
  
 
■“质朴自然”的陶潜式:所谓“陶式语言”,那就是“流利通畅、平白朴素”的文字。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比如,我曾出了一道作文训练题—— 
 
  
 
阿联酋原来是个沙漠国家,可现在已完全不同了。人烟稀少、黄沙蔽日的状况,早已成为历史。然而,不少早已习惯了绿色文明生活的阿联酋居民,又开始怀念过去的沙漠风貌。 “沙漠风情一日游”,成为时髦的享受。 
 
  
 
有人甚至想从外国运来黄沙,人工制造一块沙漠。请根据上述材料,撰写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题目自拟。 
 
  
 
有一位同学,把它“立意”为“阿联酋民族的沙漠文化的人文情结”这一主旨,极好!该同学在证明这一论点时,又用“通俗纯朴”的语言,在作文第九自然段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传说,巴拉圭有一支印第安部落,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丛林之中。过着原始狩猎的生活。政府苦口婆心地劝说,该部落终于搬出了丛林。他们很快地学会了先进的劳作方式,他们的子女也得到了先进的文化教育,政府还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所有这些现代的物质文明的恩施,他们都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与此同时,该部落也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贴近自然的生活经验,传授给了当地的巴拉圭人民。当然,部落居民还是有自己民族传统的要求,希望政府允许他们每年有一两个月回归丛林”度假“。最后,他们的希望成为现实。 ” 
 
  
 
这段文字,既符合题意,又深化主题,语言“流利通畅、平白朴素”,它应该是每个喜欢叙述的考生,在考场写作时,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哲理思辨”的秦牧式:大凡读过《艺海拾贝》文集的读者,一定会了解当代散文大家秦牧的“理性语言思维”的。喜爱撰写议论文的同学,一定会从这本著作的语言形式,受到较好的启发。比如,2005年松江二中获高考作文满分的凌超同学撰写的当年高考作文(共6段),就可证实此点。他在《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里,这样写来——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困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有句话叫做柔曰读史,刚曰读经。是说意志怠惰时读史以明志: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这句话,也是指焦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静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树典雅德性。我国浩瀚书海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养分。 ” 
 
  
 
凌超在这里用“读史明志,能养浩然之气;读经养性,能树典雅德性”的哲理思辨偶句,极其辩证科学地把青少年成长的必需理念,议说得十分简明扼要、清晰直白。这段文字,说理严谨、结构紧凑,分论层递、对句组接。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能够传达如此理性的语言,与他自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习过程中,阅读了111本理论性的哲学专著,打下了深厚的说理功底,是分不开的。 
 
  
 
■“优美典雅”的东坡式:如果你喜欢在写作时,撰写一些“诗情话意”的抒情语句,那么你应该在平时阅读一点宋代以后的“散文赋”经典作品。因为在这些作品的语句里,往往要使用“骈偶对仗、排比抒意、整散变异、句式优雅”的形式,来极尽亮彩展示。比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散文赋名句。 
 
  
 
善于表达抒情的考生们,你的高考(微博)作文当然可以运用“骈散”的语言,来叙事状物、议理论人,以达到“优美典雅、诗情话意”之效果。 
 
  
 
总之,你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叙、议、抒”语言特色来,这将会给你的文章增添极大的亮色。 
 
[语文篇·小作文] 
 
  
 
16种“开放性小作文”习作示范之三 
 
  
 
  
 
第九类,“情感对话性”小作文—— 
 
  
 
试题:2006年【春】考的第20题,“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像,拟写一段对话。 (3分) 
 
  
 
示范:(妻子)问:(“都外出一整天啦,战绩如何?)(我低头轻声)答:(“有一些小小的收获。”)(妻子又)问:(“拿出来,也让我高兴高兴嘛!”)(我只好苦笑地回)答:“不好意思,小鱼有几条,总算没空手归来见你。” 
 
  
 
第十类,“思想评论性”小作文—— 
 
  
 
试题:2006年【秋】考的第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3分) 
 
  
 
示范:人生得志,不能只“思以逞其欲”,而要像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绝不该为官任职“朘民之生而不顾”,导致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总之,“逞个人私欲”与“朘民之生而不顾”,都是为古今社会所不认同的。 
 
  
 
第十一类,“联想扩展性”小作文—— 
 
  
 
试题:2007年【秋】考的第12题,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5分) 
 
  
 
示范:……更是一种“传承和创业”:要传承岳飞、于谦、张苍水的爱国品节,要传承鲁迅先生的坚韧斗志;应开创“改革开放”的时代伟业,应开创“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 
 
  
 
第十二类,“文学评论性”小作文—— 
 
  
 
试题:2008年【秋】考的第26题,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 
 
  
 
示范:文章开头,交代了“秋寻”的缘由;在结尾,又点明了“秋寻”是诗集中的主要题材。这样撰写,在情节的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使全文严谨完整、上下一气。而“秋寻”两字,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第十三类,“文学比较性“小作文—— 
 
  
 
试题:2009年【秋】考的第12题,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分析。 (4分) 
 
  
 
示范:两文虽然都细描“北国之景”,但本文是写“春景”,而《故都的秋》是写的“秋景”;本文借助铺叙 
 
  
 
北国春景,暗衬江南风情,抒发心中思乡之情;而《故都的秋》,却是借助描绘南国之景,鲜明反衬自己对北国“清、静、悲凉”秋色的无比喜爱。 
 
  
 
第十四类,“缘由概括性”小作文—— 
 
  
 
试题:2010年【春】考的第26题,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3分) 
 
  
 
示范: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真正缘由,是他仰慕陶公“平淡冲和”、“以穷为娱”的“安命乐天”生活目的及人生价值。 
 
  
 
第十五类,“人物形象性”小作文—— 
 
  
 
试题:2010年【秋】考的第10题,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 (不超过60字)(3分) 
 
  
 
示范:萧洪明,忠诚的抗日革命战士,是母亲的亲密战友。为革命,不怕艰危、英勇斗争,后被敌人杀害在天目山高大的柳杉树下,年仅27岁。 
 
  
 
第十六类,“主旨揭示性”小作文—— 
 
  
 
试题:2011年【春】考的第16题,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示范:辛弃疾在词中,借助描写“青山明月”之景,来表达自己内心高洁清纯之情;又提及屈原的《离骚》楚辞书名,抒发当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意。 
 
  
 
请同学们再结合试卷中的其它小作文检测题,也去试写自训,以提高自己撰写小作文的实际能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