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说课稿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6-18  |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  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游前            乐  
 
后  
赤 游中            悲  
壁  
赋  
 
游后             怅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