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片段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29  |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如果按情节——人物——主旨的流程教学《项链》,往往会因缺少聚焦点,或者说缺少一条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而零敲碎打,旁逸斜出。笔者从作者的“感慨”入手,以探究主人公人生悲剧背后的思想根源为聚焦点,带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录】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师: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生1: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师:为什么会丢失? 
 
生2:心慌意乱,忙中出错。 
 
师:为什么心慌意乱? 
 
生3: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师: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4:虚荣心。 
 
师:如果她没有项链,就不会丢失。哪来的项链? 
 
生5: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师:为什么要借? 
 
生6:因为她没有。 
 
师: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呢? 
 
生7:她认为“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师:这又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8:还是虚荣心。 
 
师:如果她不参加舞会,就不会借项链。她为什么要参加舞会? 
 
生9:她一直渴望这样的机会。 
 
师:依据呢? 
 
生10:小说一连用了八个“梦想”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其“梦想”的内容(从文中逐一指出)就是依据。 
 
师:这些“梦想”说明她还有什么思想? 
 
生11:贪图享乐。 
 
师:要是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会怎么样呢?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2:很难说。因为作者也感慨:“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生13: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生14:作者把玛蒂尔德的悲剧归结为人生无常,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应该说,这是作品,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掌声雷动)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大家的意见倾向,不用老师再画蛇添足了吧。 
 
【后记】 
 
玛蒂尔德人生悲剧,实际上隐含着“偶然与必然”的唯物辨证法关系(只是教学时没有使用其术语而已),组织学生加以探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组织学生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作者邮箱: liuzuping@yeah.net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