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01  | 
 
 
 《庄子》二则  
 
教学目的:  
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借鉴两篇教学设计>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四、把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1.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 《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3. 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4. 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写作借鉴:两篇教学设计>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