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广州七中 邵长思 / 广大附中  肖 毅    
单元导读 
本单元是五个必修模块中唯一的现代诗歌单元,是学生全面接触中外现代诗的一个窗口。 
“基本阅读”为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毛泽东诗词”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诗人与诗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认识毛泽东诗词的伟人气象,领会诗是诗人个性产物的道理;“中国现代诗歌”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自由体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突破和内容上的新面貌,不同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外国诗歌”侧重于比较中外诗的异同,领会本单元选编的几位外国诗人的个性风格,感悟他们的诗情诗意。 
“扩展阅读”为中国现代诗歌和歌词。作为“扩展阅读”的歌词,是诗歌学习的延伸。通过诗歌朗诵会、配曲歌唱等方式,让学生领会歌词的抒情特点和表达方式。 
“推荐阅读”是推荐亚洲第—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  《园丁集》。可结合另外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者,做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专题讲座。 
本单元选入的中外诗歌十九首主要内容如下: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忆秦娥·娄山关》写出了红军战士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刚强坚毅的品格,同时也写出了伟大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沉着的革命精神。 
《死水》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 
《再别康桥》通过独特的意象,抒写了理想破灭的惆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具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对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要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温暖祖国苦寒大地的希望。 
《热爱生命》中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双桅船》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致大海》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助于大海这个意象,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我一无所求》抒发了对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 
《底片》从小处着眼,以一个小小的“底片”为写作对象,引人深思。 
《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 
《欢乐》中诗人以生动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忧郁。 
《雨巷》中诗人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意象,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踏上行程追求理想的决心。 
《山民》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海”。 
《长江之歌》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配的歌词,通过对长江的赞美、歌颂,表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热爱。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主题是赞颂祖国,作者的感情基调是对中国的自豪和崇敬。 
《那就是我》歌词表现了对故乡母亲的深深依恋。自己在遥远的地方,为母亲故乡唱响山歌,寄托自己无尽的思恋和怀想。 
《弯弯的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过去与现在的美丽景物和记忆无疑是热爱的,但是希望除了美丽的回忆,故乡能有另外的进步。 
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各时代代表诗歌诗派的风格,代表诗人;了解中外诗歌的不同形态。                                                                   
2、掌握诵读技巧,通过诵读,提高读诗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研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画意。 
4、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读诗、写诗的能力。                              
5、让学生感受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诗歌修养,让学生拥有爱诗的情怀,并尝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样式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数量大,课时不足,19首诗歌不可能一一讲解,可根据教学实际重新整合。 
诗歌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韵律,品味诗中浓郁的感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领会诗的主旨和意味。 
对于重要的文学文体常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总体设想:少讲,多听,多读。 
   
   
   
   
   
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用10课时完成。 
| 
 中国现代诗歌  | 
 旧体诗形式的新诗  | 
 毛泽东词两首  | 
 2课时  |  
| 
 20年代新月诗派  | 
 《死水》、《再别康桥》  | 
 2课时  |  
| 
 30年代“雨巷诗人”  | 
 《雨巷》  | 
 1课时  |  
| 
 80年代“朦胧诗”  | 
 《双桅船》  | 
 1课时  |  
| 
 外国诗歌  | 
 别一个国度  | 
 外国诗歌四首(重点是《致大海》)  | 
 1课时  |  
| 
 拓展阅读  | 
 文学之光 
——诺贝尔文学奖巡礼  | 
 外国诗歌四首  | 
 1课时  |  
| 
 表达交流  | 
  1、新诗写作训练 
2、诗歌朗诵  |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  | 
 2课时  |   
   
第一、二课时:旧体诗形式的新诗(毛泽东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诗词的诵读要领。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探究这两首词是如何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沁园春•长沙》                                                     
简介词的知识(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学生简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怀;师生共同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学习《忆秦娥•娄山关》 
复习词牌的有关知识,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情况;诵读《忆秦娥•娄山关》,听录音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讲解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真切对话,把握词中所选的特殊意象,深切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选取任何一个角度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第三、四课时:20年代新月诗派 (《死水》、《再别康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的特点,了解闻一多、徐志摩及其代表作,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接受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死水》 
简介“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进行诵读指导,划分朗读节奏;(《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主旨;背诵全诗。 
第四课时  学习《再别康桥》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学生熟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小组讨论分析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新月派”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闻一多的《死水》是他们诗学主张的成功实践。《再别康桥》写得轻灵飘逸,诗节整齐,语言优美,一唱三叹,闻一多的《死水》形式更加齐整,方方正正,每句节奏基本一致。)背诵全诗。 
   
第五课时:30年代“雨巷诗人”(《雨巷》)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巩固诗歌的诵读技巧。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观赏相关的视频资料,初步感知诗歌;朗读全诗,把握大意;细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六课时:80年代“朦胧诗”(《双桅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象,体会朦胧诗的魅力。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这首诗的“朦胧”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朦胧诗的魅力,体会女诗人的细腻情怀,领略诗坛另一片世界的风景。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品味“双桅式”意象(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不让自己停息。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探究“朦胧”诗意;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心绪情感;背诵全诗。 
第七课时:别一个国度   外国诗歌四首(重点是《致大海》)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致大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美在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其诗歌艺术特色、成就。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交代写作背景;掌握诗歌大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重点句子,领悟诗人的感情,体会大海之于诗人、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对精彩的词句鉴赏评述,背诵全诗。 
   
第八课时:文学之光壹(诺贝尔文学奖巡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了解泰戈尔、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沃尔科特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个人魅力,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了解三位作者获奖理由(印度作家泰戈尔1913因诗歌《吉檀枷利》和小说《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波兰作家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寓严肃于幽默当中,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代表作有:《桥上的人们》和《写履历表》。沃尔科特,圣卢西亚诗人。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象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代表作有:《海难余生》、《幸运的旅客》、长诗《另一生》与《荷马》。);朗读这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把握大意;品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九课时:新诗写作训练 
    本节课意在通过写作训练,巩固诗歌的相关知识,尝试一种新文体的写作。 
教学步骤 
一、讲解有关初学者学习写诗的知识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1、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2、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二)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 
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三)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1、诗的灵感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2、诗的构思    
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 景写感。如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二、写作 
   可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首诗: 
1、为学校写一首校歌或为你所在的班写一首班歌。 
2、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首表现亲情的诗歌。 
3、以《夕阳》为题目,写一首不少于20行的诗歌。 
第十课时:诗歌朗诵(《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 
   本节课是结合诗歌的学习而展开的一次活动课,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领会诗歌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热情。 
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1、学生自选诗歌,(可以从《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或本单元其他诗歌中选,也可以从课外选,但必须是中外现代诗歌)自选背景音乐。要求音乐与诗歌的意境和谐统一。                  
2、制定比赛规则,可从诗歌内容、朗诵技巧、表演、配乐、效果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设计得分点。把比赛规则向全班宣布。 
3、每个四人小组推出一名选手,选手抽签决定比赛出场的顺序。 
4、选评委若干,记分员3个,主持人1个。(以上人员均为学生) 
活动实施阶段: 
1、选手按抽签顺序出场朗诵。 
2、评委打分。 
3、记分员统计成绩,并按成绩高低排出名次。 
4、评委点评。 
5、颁奖。(重在参与,所有参与的同学均应有所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