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同步练习(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9  | 
 
 
  
道士塔  
   
【基础知识诱思】  
[文学常识]  
余秋雨,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有:《风雨天一阁》《道士塔》《酒公 
 
墓》《莫高窟》《千年庭院》《乡关何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词语整理]  
1.读音  
一溜空地(liù)        坍弛(tān)        朔风(shuò)        呆滞(zhì)  
拎来石灰(līn)        筹划(chóu)        关卡(qiǎ)        官邸(dǐ)  
偌大(ruò)            尴尬(gān gà)    凛冽(lǐn liè)    蹊跷(qī qiāo)  
婀娜(ē nuó)  
2.解释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什么也不懂,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  
才华横溢:形容表现于外的才能之高,多指文学方面的才能。  
窗明几净: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经典名题探究】  
例题  (2004年全国Ⅲ,18~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通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 
 
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 
 
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 
 
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 
 
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作报告,下面掌声如雷; 
 
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 
 
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 
 
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 
 
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 
 
当隐土,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 
 
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 
 
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本文作者阐述了三种死亡的方式,并且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 
 
度。在三者之间:“自然的死”,作者运用了“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人人不可避免”等语句;对“痛 
 
苦的死”,作者在文中第四段和第六段作了具体阐发;而“快乐的死”是作者写作的重点,由文章五、六自然 
 
段来看,作者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答案:  
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 
 
忧虑,非常蔑视。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文章最后一段在谈论“快乐的死亡”的时候,有一些语 
 
句如“因为我觉得……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我们会体会到这里“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和前面“喝酒”具 
 
有相似性。“少喝一点可以……帮助”和“可以开阔眼界……”也有相关性,因此这里运用了类比或比喻手法 
 
。至于这样写的好处,也就是类比或比喻的好处。  
答案: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 
 
酗酒。  
少喝有益于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 
 
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和想像能力。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感悟能力,这里作者虽 
 
然仅就作家而言,但在日常生活下,还有许许多多相似的人存在。因此,我们从这一种人可以想像到相似的一 
 
类人。再说启迪,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反对“作家快乐的死”是因为他们热衷于表面热闹,不安心于本职工作。  
答案:AD  
“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 
 
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 
 
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 
 
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 
 
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 
 
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 
 
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把握作者思想与思路的能力。B项说“‘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 
 
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是不确切的。E项中说“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 
 
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错误的。  
答案:  
[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4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 
 
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 
 
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 
 
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 
 
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 
 
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 
 
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 
 
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 
 
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 
 
,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 
 
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 
 
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 
 
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6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话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命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答案:  
1.(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顽强。  
3.(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文章主旨起强化作用。  
4.ACE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体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坍弛(tān)        关卡(kǎ)            呆滞(zhì)        困惑(huò)  
B.朔风(shuò)        敦煌(dūn)        衣冠(guān)        偌大(ruò)  
C.漠然(mò)        拎水(līn)        把持(bǎ)        尴尬(gān)  
D.憨厚(hān)        看守(kān)        官邸(dǐ)            倒溯(sù)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圆形        树一木桩        晃动            滔滔不绝  
B.凛冽        垒以青砖        干燥            极大安慰  
C.逃荒        无可辨驳        歆羡            出现裂缝  
D.倾泄        肮脏灵魂        遗憾            十分佩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       ,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②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       官邸。  
③中国是穷。但      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      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A.富余        庇护            只要/就  
B.富余        保护            只有/才  
C.富裕        保护            只要/就  
D.富裕        庇护            只有/才  
4.下列句中加粗体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于古典诗词一窍不通,你给他讲苏拭的诗词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B.巴以之间以暴易暴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  
C.在“同一首歌”现场直播晚会上,演员滕格尔的歌声不绝如缕,现场观众掌声不息。  
D.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 
 
电脑产品。  
B.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 
 
次接触时间都很短。  
C.处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有人认为是崇祯皇帝朱由俭刚愎自用,气狭量小所致——这也是 
 
过分苛求。  
D.“师博”让位于徒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已不再是唯师是尊,而是开始强调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6.下列各句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一揽子落实本校向“希望工程”“烛光工程”捐助的事,他一大早就召集三个学校的领导人研究这件事。  
B.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史料已属不易,鉴定并用于科学的“红学”研究更不容易,“红学界”过去很多专家主要 
 
精力就花费在这方面。  
C.农林部的老林是个复员兵,生性耿直,有时有些偏激,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相当充分的准备的。  
D.古代文论的运思方法、语词范畴,成为记录一个逝去时代的信息符号,对今人已宛如“密码”。  
7.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还为在中国建立一种更生动快捷的销售模式感兴趣。  
B.同学们都觉得他这样对待父母未免太过分了,老师也批评了他。  
C.明天就要文理分班了,你到底是报理科或者报文科?  
D.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不能前后重复,否则,就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8.以“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添减字词,不得改 
 
变原意。  
这一学期,她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 
 
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 
 
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 
 
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 
 
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 
 
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 
 
、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 
 
缕缕。  
9.这两段文字读后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和愤慨,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试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去,四周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 
 
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 
 
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 
 
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季羽”典出 
 
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 
 
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 
 
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 
 
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 
 
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 
 
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 
 
,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 
 
后来在敦煌鸣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 
 
、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 
 
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 
 
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 
 
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 
 
,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 
 
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张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 
 
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 
 
年的松树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 
 
?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 
 
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史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 
 
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1O.二、三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11.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  
(1)四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段末“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至今没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  
B.第二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  
C.第四段段末,运用比喻手法,虚实相间,既刻画白鹤翔舞的生命活力,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  
D.本文引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E.本文以白鹤为线索,由回忆写到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参考答案】  
1.A(“卡”应读为“qiǎ”。)  
2.D(A.“树”应为“竖”。B.“躁”应为“燥”。C.“辨”应为“辩”。)  
3.C(①“富裕”强调“充裕”,“富余”强调“有余”。②句中的意义是褒义,而“庇护”是贬义词,因此应 
 
选“保护”。③句间是充分条件关系,而不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应排除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BD两项。)  
4.B(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未改变,题目误将“易”理解为 
 
“对付”。)  
5.D(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计划在近期”;B项“原因”与“因为”重复,应去掉“因为”;C项“过分”与 
 
“苛”重复。)  
6.D(A.“三个学校的领导人”有歧义。B.“这”指代不清。C.“对他的批评”有歧义。)  
7.B(A.“为”改为“对”。C.“或者”改为“还是”。D.“了”多余。)  
8.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 
 
进。或: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 
 
突飞猛进的原因。(本题只要合乎要求即可,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9.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先后从对历史文物及其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对待文物运费所持的态度 
 
,从追求和保护文物的决心、勇气及行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在对比描写中甚至不惜笔墨,强烈地讽刺和 
 
批判了中国封建政府和官吏对祖国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保护意识,愚昧麻木,任由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 
 
坏和大量外流的行径。读来使读者感到沉重、压抑和愤慨,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10.野性、神秘、幽默、深邃、寂静。(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干,明确答题范围(即二、三段)和要求( 
 
概括“委羽洞”的特点)。第二段叙述了委羽洞的传说,第三段写自已实地寻访委羽洞,自然写到其特点,从 
 
原文中“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哈”“路也没有尽头”“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可以摘取、概括出 
 
答案。)  
11.(1)四周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2)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对比概括四十年前后鹤池环境的变化。先回到原文,从第五段的描述中了解四十年前鹤池的环境特点 
 
,有树、有水、有鱼、有鹤;再从第七段的叙述“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 
 
不肯合作,也选择了远离。……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可知是四十年后的现状。据此可将答案提炼概括出 
 
来。)  
12.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企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述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有冥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本题 
 
考查句意理解能力。(1)要理解本句的含义需从全篇着眼,把握文章主旨,并结合前后语境及重点语句。本文 
 
通过作者四十年前造访委羽洞、白鹤池跟四十年后反差对比,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流露了作者对现实 
 
的忧虑以及企盼、愿望。文中诸多语句都有提示:如第四段,“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 
 
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以及企盼人和自然相处;第六段,“四十年沧海桑田 
 
,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表达对现实的忧虑;第八段,“假如我 
 
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据此可概括出答案。  
(2)至于其表达作用的理解仍需结合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去回答。文章说如果能恢复原貌,我会跪下来,自然 
 
含蓄地表达了主题,并且就此结束。不拖泥带水,耐人寻味,感情深沉、浓烈。据此可分条概括出答案。)  
13.B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A项“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错。作者的意思是理解的人不多,并不是 
 
没有人。C项对比喻义的理解有误,原文将白鹤的飞翔喻为书法,意在强调白鹤飞翔的悠闲自如,富有生机。E 
 
项对文章主旨概括不当。)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