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教学建议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2-14  | 
 
 
 提供者: 月色撩人  
Email: xuming-1970@sohu.com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教学建议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一,吟诵青春 
内容目标 
1.本板块选择了一组吟唱青春的诗歌,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实现精神的成长. 
2.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吟诵,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体验.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要求 
1.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2.能准确背诵《沁园春•长沙》,诵读《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3.理解《沁园春•长沙》创造的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能说出雄壮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解概括《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所表现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以及词和新诗的基本常识.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百舸 寥廓 峥嵘 遒劲 阻遏 灰烬 瞳孔 摇曳 轻蔑 给予 不屈不挠 战栗 清澈 栖息 
教学建议 
本板块应围绕 \'吟诵\'\'思考\'\'体验\'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吟诵,就是要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诗歌内在的情感旋律;思考,就是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体验,就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对青春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要分析相关作品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这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教师指导朗诵,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如《沁园春•长沙》,作品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再如《相信未来》第5,6两节,诵读时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而是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诗人坚定的信念.另外,朗诵要防止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也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表达.课堂上既要听学生怎样读,也要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并把二者的统一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读,朗诵会等都可以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机会.教师应该参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诵读的心得. 
二,体悟人生 
内容目标 
1.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境,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感受生命的多彩,懂得珍惜青春,懂得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通过阅读家长来信或讲述亲情小故事等活动,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在体育中深化对自我,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4.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交流,表达. 
学习要求 
1.能够说出《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找出两篇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含义. 
3.朗读诗歌和散文,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4.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迷惘 炫耀 沉湎 眷恋 譬如 急躁 怪癖 慈祥 摭拾 诧异 祈祷 干瘪 焦灼 蛮横 溺爱 遨游 翱翔 枝桠 汗流浃背 磕绊 自艾自怜 望眼欲穿 入不敷出 
教学建议 
根据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十八岁和其他》主要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我的四季》可以安排在课外阅读.应避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自己对这些句子所蕴含的人生道理的真切体验.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两个方案中的\'专题讨论\'对加深理解,感悟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组织\'专题讨论\'要抓好以下环节: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要点;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 
※三,设计未来 
内容目标 
1.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向上. 
2.积极地参与文本的讨论,并把自己的感受主动与他人交流. 
学习要求 
1.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能够勾画出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交流学习体会和感想. 
2.《我的五样》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能够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然后说说自己的选择及其理由. 
3.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参照马克思自白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写一则《我的自白》.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啮噬 吮吸 恪守 钦佩 斟酌 斑斓 甄别 妥帖 小觑 忐忑 商榷 思忖 林林总总 苟延残喘 雏形 擂鼓 不啻 犄角 百无聊赖 瞠目结舌 怨天尤人 偌大 完美无瑕 契机 日臻完善 
教学建议 
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两个方案虽活动样式不同,但内容设计比较均衡,建议安排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完成.如果安排在课内,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方案A,要先指导学生围绕\'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个方面,准确概括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理清文意,然后完成写自白的活动,再展开交流.交流应重点围绕\'我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开,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写自白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交流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 
方案B,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组织,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让学生进入一种严肃,平静的状态进行阅读,选择,一定要让学生把思考,选择的过程与结果书写出来.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求学生按照方案中的三个表格,清晰地呈现出自己的选择过程.第二,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原则,明确选择实际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选择,谈谈选择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明确\'人生支点\'意义的认识.第三,完成\'活动体验第2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选择的体验与感悟,引发学生对人生选择作用与意义的理性思考.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与新颖的交际活动组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求让学生围绕青春话题进行记叙文和短诗写作或自由写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提高表达能力. 
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真情实感. 
2.进一步提高记叙,抒情的基本表达能力,能调动自己的积累,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3.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求学之道 
内容目标 
1.理解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探讨理解两篇文章阐述的道理,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 
3.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分析说理. 
学习要求 
1.能归纳《劝学》所阐明的观点,认识到自主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2.能了解《师说》写作的背景,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从师学习在今天的意义. 
3.能结合文章说明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累\'劝\',\'中\',\'师\'等的文言实词和\'于\',\'而\',\'故\'等虚词. 
5.梳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有关古文运动的常识. 
6.背诵《劝学(节选)》《师说》,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教学建议 
本板块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出发点可以用一个\'学\'字概括. 
2篇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谈的是个人的学习;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中指导阅读可以逐段阅读,研习文本,理清基本意思,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探讨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依据文本中的语句,从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如,《劝学》讲学习的基本道理,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师说》也强调积累,被韩愈称赞的李蟠,正是在\'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基础上求师问道的.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又如,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对两篇古文中精彩语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文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积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经典的力量 
内容目标 
1.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理解阅读经典作品对自我成长的意义,从而确立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习要求 
1.能整体把握文章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能理解作者的观点,说出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性. 
3.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教学建议 
本板块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三个层次展开问题探讨. 
首先,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其次,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经典.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 
第三,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例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读书与教养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明确地,负责地表明观点,文体是议论性随笔. 
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2.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对人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一,漂泊的旅人 
内容目标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文本中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的精神滋养. 
2.调动自己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语言风格. 
3.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要求 
1.能理解分析《想北平》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的. 
2.品读《我心归去》中的重点语句,能够深入体会作品对故乡内涵的阐发和表达. 
3.能梳理《乡土情结》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赋予\'乡土情结\'的新的内涵. 
4.能调动自己的积累来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化阅读思考. 
5.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梦萦 悠邈 搭讪 褪色 良辰美景 怡然自得 啜泣 濡染 铩羽而归 衣锦还乡 寄人篱下 缔造 谪居 发轫 根深蒂固 方兴未艾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逃遁 熠熠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矫饰  
教学建议 
本板块中《想北平》《乡土情结》,《我心归去》的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文本研习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必过早地将结论和自己的判断告诉学生,也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本专题向同学推荐的研习方法是评点.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评点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建议教者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再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评点,然后交流评点内容.  
二,恒久的烙印 
内容目标 
1.理解\'归家\'与\'离家\'的关系,对\'故乡\'的精神家园内涵进行理性思考. 
2.了解散文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和新的发展,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3.采用多种研习手法,能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独立评点一篇文章. 
学习要求 
1.能品味重点语句,把握《前方》对\'家园之思\'全新的理解以及表达上的特色. 
2.能品味《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含蓄抒情的语句,解释文章标题的具体内涵. 
3.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 
4.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按捺 惶惑 索然无味 僻静 菜圃 废墟 潦倒 粘合 辜负 骨骸 打夯 渗浸 面目全非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两篇文章有不少地方对家园体认从新的角度作了表达.《前方》立意上反弹琵琶,说的是离家.但是,作者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只不过这里的家已经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身之所.《前方》涉及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把故乡上升到了生命的证明的高度. 
教科书在编排上,留出对话栏让学生独立评点.对话的主要过程由教师组织,通过同学之间交换评点来完成.教师要通过教学组织来保证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组织研讨,推荐最佳评点条目,最佳评点本,以提高文本研习的质量.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故乡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散文写作实践,同时,专题中安排了网上搜集资料,自编小报,组织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1.能根据生活积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思考. 
2.做到叙述生动,描写传神,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而自然的议论和抒情.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一,谛听天籁 
内容目标 
1.对丰富的自然美有独特的审美感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 
2.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将审美情趣,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特点. 
3.学会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学习要求 
1.能体会《江南的冬景》中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营造的意境美. 
2.能概括《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以及给作者的感受. 
3.能够分别从两篇文章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的多样性. 
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谛听 蛰居 曝晒 丰腴 喧哗 煮茗 恣意 惊骇 雾霭 酝酿 喷薄而出 莫名其妙 山巅 安谧 轮廓 倚托 瘴气 瞅着 炫目 攫取 停滞 弥漫 回光返照 
教学建议 
本板块侧重于对大自然感性层面的欣赏.学习时,应在文本解读中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教学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步骤实施:先提出疑问,然后进入每篇文章的解读,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美,但\'美\'体现在哪里 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 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这些问题会让学生领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对\'江南的冬景\'审美体验之后,学生又可以欣赏高建群笔下的西部风情描写.教师可事先搜集与文章所描绘的景致相似,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部风光的审美内涵.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通过研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西部自然风光有一种感性的体验与认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描摹西部风景的时候,高建群用了\'雄伟\'这个词,文章中的哪些画面能说明作者用词的准确 作者三次写落日,各有哪些不同,给人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如果概述西部风光美的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研习可让学生逐渐领会西部风景的审美内涵. 
二,感悟自然 
内容目标 
1.了解作者的处境,概括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所引发的人生感悟,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把握作品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特色,感受作品的独特韵味.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学习要求 
1.能理解《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写景,抒情,说理结合的特色. 
2.能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写的西山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 
3.能总结2篇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悟方式及感悟内容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词语,积累\'属\',\'如\',\'穷\'等文言实词和\'而\',\'其\',\'且\'等文言虚词. 
5.梳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有关\'赋\'的文体常识. 
6.背诵《赤壁赋》,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教学建议 
本板块侧重于抒发作者在自然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通过文本研习,要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的生命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赤壁赋》时,应注意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学生学习.苏轼的经历可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旷达的情怀.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处境困顿,当时是大自然给了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思考和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难点和重点放在\'欢歌——哀歌——欢歌\'的变奏上,让学生找出主客问答之后\'苏子\'得出的结论,思考自然对人生的启迪.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可以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诸如: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 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 西山的景物为什么深得作者喜爱 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文题冠以\'始得\'二字的妙处,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始得\'二字既是游览的线索,也是精神线索.景物有层次感,情感也跌宕起伏.最后,让学生领会到,西山之怪特与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启发学生领会\'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三,湖山沉思 
内容目标 
1.通过与文本对话,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了解和把握哲理散文个性化思考的特征,能对主要表现手法作出分析评价.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要求 
1.能结合全文,说出《像山那样思考》的具体内涵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 
2.能结合作者经历,体会《神的一滴》所描绘的境界以及这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 
3.能选择典型语句,体会两篇文章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的语言特色. 
4.积累整理以下词语:浸润 涟漪 咆哮 蓊郁 惬意 愤世嫉俗 了望 忧悒 黯淡  
嗥叫 驯服 毛骨悚然 无动于衷 陡峭 蠕动 饿殍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如《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文本研读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一次深刻的认识. 
教学《像山那样思考》,要在那一声\'狼的嗥叫\'上做文章.如,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这声狼嗥,鹿,郊狼,牧牛人,猎人都有反应,他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了解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从而能够听懂\'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研习的结果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好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人与自然话题进行写作.教学要点是写景状物,展开想象,进行写景状物类写作实践. 
1.能根据生活积累,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进行写景状物的写作实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表达有个性,有特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