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6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08  | 
 
 
   漫话清高 
一  导语设计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倘若我们用“清高”一词来评价某位仁兄,同学们会认为这位仁兄会有着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作者简介 
金开诚,男,1932年生,原名金申熊,江苏无锡人。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艺文丛谈》、《楚辞选注》、《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三.朗读课文第一段,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对“清高”的解释。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友。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 
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不入,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作者之意:清,意即清贫、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高尚、高洁 
四.默读2-7段,思考文中哪些人物被公认为“清高”,并归纳原因,以及其他人物不被公认为“清高”的原因。 
1.文中分别举了哪些人的例子来说明清高的内涵? 
明确:许由、陶渊明、诸葛亮、苏武、林靖和、倪云林、李白、孟浩然…….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有人推荐了隐士许由。他就亲自到河南登封县箕山里去拜访,几次皆未遇。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 
3. 举诸葛亮、苏武等人的例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的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了清高与富贵无缘。诸葛亮“高卧隆中”时既无高官也无财富,堪称清高,后辅佐刘备,虽德高望重,但因官大位高,不能称为清高。苏武等人虽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但又都因做官而不能称为清高。 
4.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 
5..李白为什么不被称为清高? 
有才艺本可做官,但清高之人不做官这才证明他们的清高。而李白只做到一个宫廷诗人,就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况且李白本人又很希望成为清高之人,但是世人并不认可。再有,李白有时用世之心过于迫切,其人又过于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隐忍的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举例:你考试拿了第一,拿着试卷大笑。这样的神情是怎么样的?得意>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蓬蒿”借指草野,“蓬蒿人”指未仕。表现出他十分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没了官可做则又傲然的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这中内心深处强烈的以官为荣的心理,就很难和“清高”二字相连在一起了。 
6.李与孟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通过文中的主要句子的含义,谈谈作者隐含的观点?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作者隐含的观点是:尽管李不能算清高,但作者心目中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地方。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可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作者隐含的观点是:孟浩然理应成为清高的样板。 
总结:  许由故事,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      陶渊明事迹,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林和靖、倪云林各自的故事,说明清高必须有才 
7.其他的人都是什么原因不被公认为清高的呢? 
明确:诸葛亮等因做官 ;李白有做官之心。做官时和不做官时表现矛盾,有诗为证。李白不堪以自己的才华用于吟诗作对,也看不惯屑小之徒的卑劣行径,因而决不“催眉折腰事权贵”,虽得皇帝之宠却戏弄群小终致出京,可谓清白正直而又孤高已极。此人为何没有获清高的赞誉呢?古人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孟浩然有做官之心,也有好似不懈于做官的举止。孟浩然归隐田园,为陪友人而又轻弃博取功名的机会,具有何等的才情和能出仕面不仕的孤高。然而,此人为何没有获清高的赞誉呢? 说明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8.非清高之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李白、孟浩然应该来说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了,他们并没有被公认为清高,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清高在古代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 
五.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 
明确: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所以,清高的名声在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其次,我们要明确,清高与富贵无缘。如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无斗米折腰”,为彰显个性而辞官归隐,以“力耕”谋“衣食”,是纯正的清高。 
最后,有才艺本来“学而优则仕”,但这类人竟然不做官,这类人才可成就真正的清高 
六、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不能发财致富者:精神安慰,心理平衡——“贫贱不能移” 
既富且贵者:没坏处 
“清”:为人正直清白,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高”:不可过分执着于名利,避免沦为金钱、地位的奴隶。——“富贵不能淫” 
七.总结:本文谈古论今,既揭示了“清高”的内涵,又把目光落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观念上,为精神迷惘的当代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文章纵横恣肆,巧引诗文,体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说理严密、客观、有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思辨色彩。这都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八、扩展:  
1.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清高之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严格来说一般普通清高的人,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 
我愿意是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昏昏欲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lì)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2、给大家看两则故事,分析是否属于清高。再对比海子。 
(其一是北大高才生陆文轩卖猪肉的事情,其二是经济学硕士支教贵州山区的事情。徐本禹22岁,华中农大经济学硕士。入选央视“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放弃攻读研究生,在所有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去贵州山区最为贫困的岩洞小学教书。在没有任何经济援助的情况下,整整坚守了一年。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很害怕,我真的快坚持不住了……”两天后,他又踏上了去贵州的路……) 
3.当今社会需要“清高”吗? 
正方:清高是一种精神食粮,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可缺。 
反方:清高是一些文人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若人人都消极避世,社会将如何发展,当今社会要不得。 
讨论延伸:  
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种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可见真正的清高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惑,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4.结束语: 
尘埃需要拂拭,心灵需要清洗。不为物役,不为己悲。直面生活中难以逾越的每一个关口,千回百转仍不改高尚之初衷。活着的人啊,请遥望清高吧!             --金开诚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