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第1课时)说课稿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26  | 
 
 
 马明华  
 
 
一、说教材 
 
(一)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的特点即该单元篇目之间具有了同质对比性(《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象征性。它以往与《故都的秋》、《灯》编排而无上述特点。)这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新课标要求,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学美育,重视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重视散文更优于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散文的研读还有待加强,以形成对散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 
 
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本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2.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学会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进一步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如何理清文脉;如何从语言入手鉴赏本文意境之美。 
 
B.难点:在初中散文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领会高一级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C.疑点: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脱现实,还是在拥抱现实?有何理由。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启发式、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依据: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点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中学生尤其重视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发挥其主体和自主性作用,故用启发式教学;高中教学适当采用专题式教法,培养其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故用探究式教法;本文语言富于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故采用朗读式教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拟定两课时 
 
2.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确立探究专题如: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设题要有开放性、层次性、适度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10’ )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作为切入点,引出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世外桃源(请学生用口语描绘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样子);联系前一单元诗人海子所吟唱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 在“荷塘”边寻到了心灵的宁静;著名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已成为人文21世纪人们的共同宣言。《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正是这样的一篇时代宣言。 
 
2.释题(一语双关),简介作家、作品。(背景、风格) 
 
3.配古典音乐朗读,(如有媒体则可配制反映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感);因语言富于诗的韵律,故采用男女声组合朗读,按句读(dòu) 换读。同时做好批注: 
 
(1)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2)标出疑难语句 
 
第二步: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25 ) 
 
1.理解文脉 
 
“我的空中楼阁”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山脊小屋悬空而立(2) 
 
林间小屋凌空而起(9) 
 
开放性院子作领空(9) 
 
山路作空中走廊(14) 
 
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15) 
 
(至此重点突破) 
 
2.赏物 
 
(1)实写(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 
 
(4—8)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托物言志第一阶段) 
 
 
 
(9—10)领空、围墙 
 
(11—13)空气、光线、环境 
 
(2)虚写(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第二阶段) 
 
解析: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想像,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 
 
3.明志 
 
齐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6—18) 
 
解析:作者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外(引述陶诗),为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第三阶段,至此难点突破,德育目标实现) 
 
4.谋篇布局即构思 
 
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具有一种整齐美和变化美。请试作分析。 
 
5.表现手法 
 
本文状物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请作点具体分析。 
 
6.写景状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请举例说明。 
 
(2)归纳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A.时空变换(远近、内外、局整、晨昏) 
 
B.多种感官,联想、想象综合运用 
 
C.运用辩证法(小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 
 
解题思路: 
 
①引述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发思考。 
 
②回忆比较初中第四册蒲松龄《山市》写作特点:a.悬念起笔b.以情衬景c.由粗到细d.动静互变 
 
(至此难点突破,能力目标实现) 
 
第三步知识的迁移与扩展(9’) 
 
A.附上“课堂跟踪反馈”练习,分组讨论完成:一组:(一)1、2、7二组:(一)3、5、7三组:(一)4、6、7四组:(二)阅读 
 
●组织原则是:基础题与能力题交叉,协作分工。旨在随机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提供参考答案,掌握反馈信息,为下一课时提供参考,以便调整课的具体环节。 
 
B.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布置作业(1’ ) 
 
1.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布置下节专题任务:语言特色(由第一、二组全作完成); 
 
修辞特色(由第三、四组合作完成)。(也可选“教学疑点”作为专题研究) 
 
依据:作业,旨在巩固本节教学成果,并适时向第二节内容过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四、说教具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如: 
 
录音机(古典音乐带),小黑板(展示课堂问题),复印练习资料和下载的背景资料,如有多媒体可制作风景图片(含课件)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04.11.9 
 
作者邮箱: mmh152@163.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