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30  |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给同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追悼词,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在字词的理解上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所说的:鉴赏文中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这却是要以全面了解这两位作家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及各方面评价为前提的,而我们高二学生的现状是以前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接触到过他们,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 教学设想 
    基于这种情况,我把大纲规定的两课时做了如下的安排:课前,先布置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回去查找有关两位作家的材料,第一课时,我把他们带到阅览室,把我找到的一篇雨果的《乔治桑追悼词》给他们阅读,要求在里面找出关于作家生死观的句子并作好记录,自由阅读读本上的《巴尔扎克之死》,并自由交流自己找到的材料。第二课时,以研究探讨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三、 教学步骤 
    1、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导入: 
    出示下面两段话: 
    (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 
    (二)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要求学生在仔细品味之后,用合适的感情来作朗读处理,并讨论两段话的异同。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写给同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悼词,而后者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写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葬词,由于两位作家风格不同,必然的就会引发世界观的不同,生死观的不同,这将有利于本文的具体学习。 
    结论:前者:低沉、悲痛 
    后者:昂扬、激越 
    然后便可引入课题。 
    2、由于这是一篇演讲词,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感受一下追悼会的气氛,以便于分析感情思路,所以一开始,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情境朗读,具体做法是配上哀乐作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及评价性的句子。 
    3、 读完之后,学生讨论分析出一条感情线索: 
    震惊——悲痛——惋惜——赞扬 
    这个环节可以让他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分析。 
    4、接着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即运用手头材料进行探讨评价性的句子。 
    由于本文牵涉到的评价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事先给他们一个框架: 
    概括性评价 
    作品 评价:整体评价 
    文学评价 
    历史评价 
    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就可以利用手头的材料对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作深入地品味,比如巴尔扎克的文学语言艺术,巴尔扎克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等等。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与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性学习方向也是一致的。 
    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总结雨果的生死观,他们可以结合《乔治桑追悼词》中的话:“劳动者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却留了下来”,找到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永恒!”我们甚至还可以再启发他们去回忆记忆中相类似的句子,如《简爱》中著名的一段对白:“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以及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很著名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可以一起总结出雨果的人生观: 
    人生是精神的尘世旅行,肉体的受苦是为了精神的净化和超脱,死亡的不可避免使得众生平等,它带走了肉体,使精神得到完全的自由。因此,一个伟人的逝世恰好预示了光明、开始和永恒。 
    6、延伸性总结: 
    为了更好地巩固理解文章的思想,我们可以结合雨果的作品作如下总结: 
    雨果是一位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习惯让思想飞翔在精神的高空,甚至美丑、贫富、贵贱、生死似乎都没有了严格的界限,如《巴黎圣母院》中,他最终让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貌美无比的柬埔寨女郎爱思美拉达结合,高贵的精神终于获得了情感的同等回报。 
    四、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像这样的安排,在课时内容上相对比较灵活,并且着重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研究,给他们更多发现的喜悦,同时课外的知识迁移也比较到位,这是比较科学而合理的。 
    附:板书设计: 
    惋惜、沉痛 1-----2 表达哀悼 
    3-----9 评价: 概括性评价 
    作品评价: 整体评价 
    文学评价 
    历史评价 
    昂扬、激越 10----12 阐述生死观 
    情 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