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从而理解这位大学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2、鉴赏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罗素的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设想] 
        1、改变教法,不作枯燥分析,把重点放在领悟罗素的人生追求上。 
        2、对作品的鉴赏不求统一,教师不做“裁判”而充当“向导”。 
        3、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设计多媒体课件,增加信息量,节省时间。 
[教学方法] 
        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适当引导,提供帮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预习题: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罗素说他一生有哪几方面的追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教具] 
        电脑投影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投影1:罗素照片及课题“我为何而生”) 
        ①周国平:“人是唯一追寻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 
②1955年2月中,爱因斯坦收到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信,告诉他由于制造核武器的竞赛,人类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心,希望以爱因斯坦为首团结几个著名的科学家发表宣言避免毁灭人类的战争发生。 
        爱因斯坦在收到信后马上回信表示:“你熟悉这些组织的工作。你是将军我是小兵。你只要发出命令,我就随后跟从。”于是出现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我们号召,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应该用和平手段。”(投影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先出示投影,然后请同学复述) 
        那么,罗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2、罗素介绍。(投影3)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他在宗教、教育、社会学、伦理学方面都有极大建树。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20年1921年,他来到中国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他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层的分析、透视,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评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优劣和价值。这些研究后来结集为《东西方文明比较》。孙中山先生称他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3、课文内容简介。 
        释题:“我为何而生”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生的三大问题,即㈠我是谁,从哪里来?㈡我为什么活着?㈢我将要到哪里去? 
        内容:《我为何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前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爱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4、研读课文。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②教师提问:罗素说他一生有哪几方面的追求? 
        生答:略。 
        明确:(投影4)     爱情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教师附例: 
        例1、渴望爱情:罗素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数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 
        例2、追求知识:罗素可谓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智慧、力量都献给了人类。有人对罗素的作品作过统计,他每天要写3000多字才能完成这些著作。 
        例3、同情苦难: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却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追求和平。他因为政治原因曾经两次被判监禁。一次是1918年,因犯对美军的诽谤罪被监禁六个月(在狱中写成了《数理哲学导论》),另一次是1961年他八十九岁时,因煽动民众反对政府、支持核裁军运动,在医院被监禁一星期。 
        小结:这就是罗素一生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的同情就像三面巨大的旗帜,高高飘扬。这三种感情“单纯”而“强烈”,“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表明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投影5) 
        ③教师提问: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为何而生?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小组)。 
        研读参考资料: 
        ⑴关于“爱”与“爱情”。 
        原文:“ 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I have sought it,next,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I have sought it,finally,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in a mystic miniature,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This is what I sought,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投影6) 
        方舟子译文(投影7) 
        “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象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 
“ 我寻找爱,首先是因为它使人心醉神迷,这种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愿意牺牲所有的余生去换取几个小时这样的欣喜。我寻找爱,还因为它解除孤独,在可怕的孤独中,一颗颤抖的灵魂从世界的边缘看到冰冷、无底、死寂的深渊。最后,我寻找爱,还因为在爱的交融中,神秘而又具体而微地,我看到了圣贤和诗人们想象出的天堂的前景。这就是我所寻找的,而且,虽然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妙,这也是我终于找到了的。” 
        罗素论爱:“最好的那种爱是彼此愉悦的爱;彼此很愉快地接受,很自然地给出,并且由于有了这种互惠的快乐,彼此都觉得整个世界更有趣味。……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监狱,你若想充分地享受人生,就得从这座监狱中逃脱。能有真正的爱,这是一个人已逃出自我监狱的标志之一。光接受爱是绝对不够的;接受的爱应当能激发你奉献出自己的爱,惟有当接受的爱和奉献出的爱等量存在时,爱才能达到它的最佳状态。”(投影8) 
        另一处译文: 
      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原文)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课文) 
        忍饥挨饿的孩子,惨遭压迫者摧残的受害者,被儿女们视为可憎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连同这整个充满了孤独、贫穷和痛苦的世界,使人类所应有的生活成为了笑柄。(方舟子译文)(投影9) 
        ⑵关于爱情。 
        人生追求爱情并不显得低级。 
        裴多菲:“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苏霍姆林斯基:“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投影10) 
        ⑶关于罗素的婚姻生活。 
        经历几次婚姻的变故,但罗素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投影11) 
        ⑷关于三个追求:在罗素的三个追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因为“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从罗素一生所从事的政治、社会运动来看,也能证明这一点。 
        ⑸名人的人生追求: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投影12) 
        爱因斯坦:“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投影13) 
        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投影14) 
        ⑹我的人生追求: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学生。“滴水抔土力虽薄,芬芳桃李满春园。”(投影15) 
        小结: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④教师提问:罗素为什么说“人是值得活的”?他不是说自己很失败、很痛苦吗? 
        明确:㈠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㈡他须要爱,他热爱知识,他要努力帮助苦难中的人们。 
        5、自由朗读。再次体会作者的人生追求。 
        6、布置作业。 
    以“我的人生追求”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 为 何 而 生 
                                                             罗素 
                                            爱情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